空氣受力而流動就產生風,平常我們所說的「風」,就是指空氣的水平運動。而「大氣壓力」,是影響空氣運動的最主要原因。測量風向和風速的器具是風向計及風速計,它們都要被安置在較高的地方,因為要測出準確的風向和風速,必須比周圍建築物高,才不會受到亂流干擾。風向用旋轉的風標來測定﹔風速則可用風速表計算 (anemometer) 。
風向計就像是我們常看到的風向雞,它的一頭像箭一樣,當風吹時,它的箭頭就會指向風吹來的方向,而我國的風向測量的單位是十六方位,也就是東、東南東、東南、南南東、南、南南西、西南、西南西、西、西北西、西北、北北西、北、北北東、東北以及東北東這十六個方位。
風速測量器是在十九世紀末才出現的。風速,簡單來說就是空氣因流通而產生風,而風流動的速度就是風速。風速計算就是當風吹動風杯或螺旋槳 ( 也就是風速計的感應部分 ) 時,使風杯或螺旋槳因風吹動而旋轉,帶動儀器內的小型發電機,產生電流,然後再帶動指針而得,把指針和紀錄筆連起來,就可以紀錄風速了。現今我國測量風速的單位是以每秒 / 公尺,而國際上就比較複雜了,有用每小時 / 公里的,也有用每小時 / 浬或哩的。然而一般人很難立刻藉助儀器測量出風速,因此才會發展出不需精密儀器的「蒲福式風級」,它是藉助陸地或海面上的物體移動來當作指標,尤其在海上廣為使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