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市化的過程中,大量的建築與開發,讓地表透水、涵養水的能力降低,提高了都市洪水的發生率,如 2000 年的象神颱風與 2001 年納莉颱風所引發的大淹水。此外,這也使得大地自然調節氣候的能力降低,導致都市的高溫化。
而建築開發對於水患與微氣候產生如此大的影響,主要的原因就是不透水面的增加,一般較常使用「不透水表面率」( percent of impervious area ,簡稱 IMP )來表示不透水面積的比例。
根據林子平所進行的的都市水循環—地表不透水率的抽樣調查,將不透水面的調查分為以下三個項目:
1. 建築物面積:指的是建築物投影至地表的面積,由於建築構造物阻絕雨水入滲機會,屬不透水面。
2. 頂蓋面積:指裸露土地或人工地面上方具有頂蓋區域的面積,如車棚、有頂蓋之廣場等。
3.不透水鋪面面積:由不透水材料或施工方式所鋪設的面積,如混凝土地面、瀝青路面、不透水性之地磚等。
而透水面則包含以下三個項目:
1. 天然地面面積:無人工覆蓋物的地面面積,如裸露土壤、草地、植栽區、天然水池等。
2. 透水鋪面面積:包括使用像連鎖磚、植草磚等人工透水鋪設面積。
3.人工地盤花園面積:下方為不透水構造物之花園面積總和,如屋頂花園、露台及陽臺上的花園等,因具有雨水入滲功能故屬之。此外大樓中庭下方若為停車場,而其地表之覆土花園亦包含在內。
王振如調查了台灣十三所大專院校發現,整體校園平均透水率約為 40 ﹪,而保水指標值為 0.41 。下面附上其調查表格,以作為參考。
裸露土地面積: ㎡ |
透水鋪面面積: ㎡ |
人工地盤花園面積: ㎡ |
運動場尺寸: 公尺 |
運動場鋪面: □ 透水 □不透水 |
跑道鋪面 : □ 透水 □不透水 |
籃球場: 個 □ 透水 □不透水□有蓋□無蓋 |
排球場: 個 □ 透水 □不透水□有蓋□無蓋 |
網球場: 個 □ 透水 □不透水□有蓋□無蓋 |
其他球場: 個 □ 透水 □不透水□有蓋□無蓋 |
汽車停車場: 個 □ 透水 □不透水□有蓋□無蓋 |
|